幫小幼苗換上舒適的新家


2014/02/24

在蚯蚓養殖箱內冒出芽來的小幼苗,姑且先認定它是「小番茄」苗好了。看這天氣正逐漸穩定好轉中,應是冬寒已去,春天來臨的象徵,也是栽種植物的好時節。諺語:「有意栽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就這麼順勢給它繼續玩下去吧!

要讓小番茄苗暫時住在哪兒好呢?我的堆肥沃土尚未能出土使用,而且還打算用來餵食蚯蚓先呢!只好讓它暫時住在穴盤中,和使用外購的壤土,如此應是最方便,且最能夠就近照料和觀察了。

我特別選用了大方格的穴盤,可以將土壤裝填的多一點,讓小幼苗可以待得久一點,直到完全成長茁壯後才來移植。而介質方面,參考資料說,用「泥炭土和椰纖土」混合而成的土壤,具通氣性和保水性,適合育苗使用,那就照著做試試看囉!


幫小番茄苗換上舒適的新家

對於栽種植物方面,我可說是個門外漢新手務農毫無經驗值可言。但也因為是初體驗,才會覺得新奇、有樂趣吧!

長出了來路不明的幼苗

2014/02/21

許久沒來關心一下蚯蚓的狀況,就在養殖箱內赫然發現,冒出了許多小幼苗來。咦~,這到底是什麼東東啊?!看其生長出來的位置,多是在之前餵食蚯蚓「青江菜葉、小番茄」時的地方上。難道說,這會是小番茄的幼苗嗎?如果是的話,那還真是讓人有了意外的收獲呢!

養殖箱內發現了小幼苗

這會是小番茄的幼苗嗎???

小幼苗的成長需要陽光,而蚯蚓怕光,這意味著不能讓小幼苗和蚯蚓共處一室,也就是要儘早幫小幼苗搬新家才行了!這下子似乎又有新鮮事情可以玩囉!

通氣式堆肥法

2014/02/15

已儲滿了第一箱的堆肥,現在要堆第二箱了,就來拍個照,做個簡易的紀錄步驟好了。


下層的那箱已經滿了,現在要堆上層這一箱。

首先,於箱底鋪上一層椰土約5公分高,可用來吸收廚餘發酵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水分;或是用其它乾燥泥土、乾落葉等來替代也可。


箱底鋪上一層約5公分高的椰纖土

倒入廚餘至堆肥箱中,並用刀剪將廚餘剪成小塊狀,以加速堆肥的製成時間。


倒入廚餘至堆肥箱中
用刀剪將廚餘剪成小塊狀

灑上些許的大自然基肥,均勻覆蓋在廚餘上。此基肥含生物性堆肥菌種,可以加速廚餘的分解;或是用菌種土來替代也可。


於廚餘上灑入些許的大自然基肥

最後再鋪上一層椰土,將廚餘完全覆蓋住,以降低廚餘異味,吸收水分,避免孳生蛆蟲。

最後要灑上一層椰纖土,將廚餘和基肥完全覆蓋。
椰土覆蓋完成後,記得將堆肥箱的綠色上蓋蓋上,就大功告成了。下次的廚餘,即重複上述步驟,直到堆肥箱堆滿為止。

投食「餵養蚯蚓」的實驗觀察

2014/02/13

這幾天觀察蚯蚓的活動,發現到蚯蚓似乎有固定的「生活規律」。白天牠們多是沈潛於基土裡,只有少數幾隻蚯蚓會在基土表層上蠕動爬行。但到了晚上,尤其是夜深人靜時,看到的蚯蚓們條條如「生龍活虎」般,會鑽出到基土上面來活動、覓食和恩愛交配。

是不是也有產卵?這我就不清楚了。因為到目前為止,基材土壤、蚯蚓糞便、蚯蚓卵繭,它們對我來說,在外觀上看起來都滿相近的,如要我仔細的去篩離它們出來,那我還寧可傻傻的分不清楚呢!畢竟這所要投入的精神,實在是太「費時費工」了。所以,之後一定得要找出一個SOP(標準作業程序)的好辦法來才行。

手冊上說,因為蚯蚓沒有牙齒,餵食蚯蚓的食物應符合「細、濕、軟」的原則。列出以下幾點餵食蚯蚓應注意的事項:
A‧果皮 ─ 木瓜、西瓜、絲瓜‧‧‧‧‧‧切小塊。注意:柑橘類不要放。
B‧菜葉 ─ 切碎,越細越好。注意:菜葉如果水分多,要擠乾。
C‧剩飯 ─ 泡水軟化。
D‧吐司、麵包 ─ 置於表層並灑水。吃不完會發霉,但不會有影響。
E‧注意 ─ 避免食鹽、化學藥劑、農藥。
F‧食物不夠時,可用豆漿渣、茶葉或米糠代替。
G‧吃完再投食,投食量太多會有味道。
H‧除了上述的食物外,其餘廚餘都應該經過堆肥及腐熟,才適合餵蚯蚓。

有了以上幾點的概念認識後,這幾天下來,蚯蚓們應該能適應目前新的生活環境了;白天有安份守己,早、晚,也都有固定的生活規律。接下來就應該來做個「餵食」的實驗觀察了。

手邊上正好有幾片較枯黃的「青江菜葉」,和久放乾皺的水果「小番茄」,就把它們切碎、切小塊,集中放在基土上的一小區,不覆蓋基土,以便隔日的觀察,看看會不會有讓人吃驚的情形發生。


切碎、切小塊後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隔日後的觀察果真是讓人大大吃驚,食物都還存在,只不過是變得軟爛些、黯淡無光澤,還混雜了些許土,聞起來有一丁點的發酵酸味;看來蚯蚓確實有在這些食物上鑽爬蠕動過,但還不到可以吞下肚的程度呢!


經過一天時間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既然食物都已切得如此細碎,仍然不適宜蚯蚓可直接吃食的程度,那就拿磨碎成粉的「米糠蚯蚓飼料」,鋪灑一些在基土上,隔日再來觀察看看是否會被蚯蚓們吃光光?


在基土上灑些「米糠蚯蚓飼料」

啊!怎麼會這樣,事情發展總是不如預期呢!還是能看得到有米糠粉的存在。這下子不僅要讓人開始懷疑了,到底主要是眼睛看得到的「蚯蚓」在消化食物,還是眼睛看不到的「微生物」在分解食物啊?!


經過一天時間的米糠蚯蚓飼料
經過二天時間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結論:
與其這般費工夫,將餵食蚯蚓的食物,弄到符合「細、濕、軟」原則之下餵食,還有要分次控制投食的量,避免產生異味,招來果蠅和螞蟻
等諸多注意事項,倒不如將廚餘全部經過「堆肥」後,成為「腐熟或半腐熟」狀態下的「清香有機土」,再用來「一次投食」餵給蚯蚓們享用,您說是不是呢?!

與「有縫就鑽的蚯蚓」之交戰過程

2014/02/08

手冊上說,蚯蚓有「六怕」:怕光、怕震動、怕水浸泡、怕悶氣、怕農藥、怕酸鹼。
還說,雖然蚯蚓懼光,但夜晚要有小夜燈,以防外逃。又說,天氣太熱,蚯蚓也可能會外逃。
那其它還沒有說的呢?是不是也都可能會造成蚯蚓想要外逃啊?我想答案肯定「是的」!

如果白天蚯蚓都會外逃了,那麼夜晚開啟小夜燈還會有用嗎?別傻呼呼了!還是快點想個能「一勞永逸」的解決辦法,來防範蚯蚓會外逃這檔事吧!不然以後每次要「取蚓糞」或是「更換基材」時,不就都得上演一遍「蚯蚓大逃亡」事件了。

還能怎麼做,當然是更換居住環境囉!當下毅然決然地找了個沒有孔洞縫隙的「三號工具箱」,用來給蚯蚓們當作新家居所,上頭再用細目紗網罩住,圈上鬆緊帶,這下子應該能妥當了吧?!

蚯蚓的新家~三號工具箱

但事情發展往往沒有想得那樣單純,蚯蚓牠還是會從鬆緊帶邊緣縫隙中鑽爬出來。因為工具箱是四邊形而不是圓形,所以即便是圈上鬆緊帶緊緊繫住,甚至又加繞了一圈塑膠繩來綁住,那四個邊處還是會略顯得有點鬆鬆的;過不久後,蚯蚓總能從縫隙中無聲無息地鑽跑出來。再多用幾個文件夾來輔助夾緊,也依然是無法完全防止牠鑽縫跑出來,真是傷透腦筋啊!

蚯蚓會從沒有文件夾的地方鑽縫跑出來

乾脆直接蓋上蓋子,應該不會把蚯蚓給悶死掉吧?事實上證明,蚯蚓牠能存活在地球上「六億年」,遍布地球各角落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所以,我的問題仍然存在,不管是正蓋還是反蓋,依舊無法完全關住這些蠢蠢欲動想要外逃的蚯蚓們。

蓋子的背面邊側有齒溝,正蓋時,蚯蚓會從齒溝縫中鑽跑出來。
反蓋時,就算加上石頭的重量,也無法讓蓋子的邊緣處,全都緊密貼合於工具箱上,蚯蚓照樣能找到縫隙鑽跑出來。



沒辦法了,只好再找出另一個相同的工具箱來,直接堆疊上去緊密地壓住。幸好這最後的方式是可行的,再不然我也真的快沒轍了!也還好家中備有這兩個一樣大小的工具箱在,讓我終於能夠安心去睡覺了。

非得要疊上另一個工具箱,才有辦法搞定這群不安份的蚯蚓。

不妥當的蚯蚓養殖箱

2014/02/08

從要購入蚯蚓的時候,就已在思考該要讓蚯蚓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比較適合。看了大部分的介紹,通常飼養於家庭中的蚯蚓,多是以箱養堆疊的方式來飼養。而在國外早已經有開發出專門用於家庭中使用的蚯蚓養殖箱了,連對岸也都能找到販售的同款式,偏偏在台灣就沒有商家要引進或製造。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那台灣人開發使用的「植物栽種箱」,又叫作「通氣式組合堆肥箱」,來養殖蚯蚓試試看了。


國外販售理想的「蚯蚓養殖箱」

國內有販售「通氣式組合堆肥箱」

話說,因為先前已有在玩「好氧式廚餘堆肥」,所以已經有購入了2組「通氣式組合堆肥箱」,想要只買一斤蚯蚓而不買箱子,但純買蚯蚓、賣家堅持出貨單位是5斤,除非是購入他們所推出的「蚯蚓養殖箱組」(養殖箱一個+蚯蚓一斤+蚯蚓飼料一包+蚓糞肥料一公斤+飼養手冊+運費)1000元,為了方便就決定買這組了。因為是已含運費,那就乾脆再加買200元一袋70L的蚯蚓基材(有機腐質土),可以用來佈置蚯蚓居住的家,或是作為牠的食材,或是用在堆肥的覆蓋上皆可,反正都會用得到,給它買下來就對了。


後方一大袋是 70L 的蚯蚓基材。
前方左邊那一小包是蚯蚓糞肥。
前方右邊那一小包是蚯蚓飼料。

而這「蚯蚓養殖箱組」要送來時,其時間真選得很不是時候,恰恰就剛好來在「五專同學會」約定的時間當中,能怎麼辦呢?只能說「同學,對不起您們,為了這些寵物蚯蚓,只好下次有緣再相見了!」

趕緊來佈置蚯蚓的家吧!給牠們一個舒適安定的居所,是我的責任。往後還得麻煩牠們日以夜繼地幫我迅速處理掉「廚餘」,轉變成最上等的「有機質肥料」來呢!

閱讀完「飼養手冊」後,就把那袋糾結於一坨的蚯蚓們,倒出來到養殖箱中。還好有順便買了基材可以立即用上,因為賣家給的土壤就只有一丁點而已,根本沒辦法給蚯蚓們有良好的活動伸展環境。那就倒入足夠的基材,並噴濕它,手冊上說濕度以60~85%最好(用手捏緊會有水珠的程度),我想大概就是土壤摸起來潮濕而不至於積水的程度吧!登~登~登~登~,來為攪拌好的基材和給蚯蚓居住的家,拍張照片吧!



這環境看起來還挺舒適不錯的呢!如果您也同樣是這麼想的話,那可就大錯特錯了。因為接下來才是我「頭大」的開始。

才想說這些蚯蚓們,都乖乖地鑽到基材底下去,是不是對於我給牠們佈置的環境感到相當滿意呢?晚一點來探望牠們就知道了。再次探望牠們的時候,發現有幾隻蚯蚓,一直想要從養殖箱側旁的小縫隙中探頭出來;又再過些時間來探望,已經有幾隻蚯蚓鑽跑出來了,趕緊將牠們抓回去放。這時,老婆大人已再催促要帶一家人,到小巨蛋去參加元宵節親子彩繪活動,而我的心始終還懸掛在這些不安份的蚯蚓們身上呢!

返家後趕緊再去探望那些蚯蚓們。天啊!是發生什麼事?箱外、地上,一大堆蚯蚓都鑽跑出來了。此時,一心一意只想著要快點將牠們通通都抓回去箱內放,才不會就這樣「乾」死在外頭。這些小生命才來我這兒第一天,萬一就這麼「駕鶴西歸」的話,那豈不變成是我給牠們造了「業」?這「罪」可不好擔啊!而要把這一隻隻蚯蚓給抓回去箱內放,還真是挺折騰人的,足足消磨了我不少時間和精神,深怕哪裡沒看清楚而有「漏網之蚯」呢!

我的寵物~「蚯蚓」

2014/02/08

為什麼會想到要養「蚯蚓」呢?因為紅蚯蚓(品種:太平二號)能幫我們迅速消化家庭中每日所產生出來的「廚餘」;而蚯蚓的便便排泄物~「蚓糞」,則成為是最上等的「有機質肥料」了。若之後有打算要栽種些許植物的話,如此一舉兩得之事,為什麼不趕緊養牠們呢?!

還有就是,已經有玩過了「好氧式」廚餘堆肥了,總該適時地增添點新玩意兒來挑戰看看,這樣也會比較有趣味些吧!

話說,成蚓的體重平均為0.5公克,體長為7~10公分,直徑為0.3~0.5公分。其每日食量可吞下相當於其體重的70%~100%,並排泄出等量食物的糞便出來。自幼蚓到長大成可以生殖的成蚓,約需經過4~6個月視環境氣候而定,而長大成熟後的蚯蚓,每週可產下1~2顆卵囊,蚓卵經三週的時間即可孵化出幼蚓,每顆蚓卵可孵出1~7條小蚯蚓不等。

蚯蚓生長繁殖之快,若以此推論,在濕度、溫度適宜,養料充足的情況下,養殖蚯蚓2~3個月後,豈不是就會有翻箱倍數的收獲了!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?我想還是不要異想天開的好,因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~蚯蚓居住環境「密度」,是會直接影響蚯蚓的活動、生長與繁殖的。

以一般養殖箱的高度15~20公分來說,養殖蚯蚓的密度於夏季可以在「1萬條/平方公尺」,冬季可以在「2萬條/平方公尺」。換算至我正在使用的養殖箱,長50公分、寬30公分,夏季可以養約「1500條/箱」,冬季可以養約「3000條/箱」。而我一開始所投入的蚯蚓重量是1斤(600公克),大大小小參雜在一起、差不多約是在1600~2000條左右,以此情況,勢必於2~3個月後,就得再多增加一個養殖箱才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