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食「餵養蚯蚓」的實驗觀察

2014/02/13

這幾天觀察蚯蚓的活動,發現到蚯蚓似乎有固定的「生活規律」。白天牠們多是沈潛於基土裡,只有少數幾隻蚯蚓會在基土表層上蠕動爬行。但到了晚上,尤其是夜深人靜時,看到的蚯蚓們條條如「生龍活虎」般,會鑽出到基土上面來活動、覓食和恩愛交配。

是不是也有產卵?這我就不清楚了。因為到目前為止,基材土壤、蚯蚓糞便、蚯蚓卵繭,它們對我來說,在外觀上看起來都滿相近的,如要我仔細的去篩離它們出來,那我還寧可傻傻的分不清楚呢!畢竟這所要投入的精神,實在是太「費時費工」了。所以,之後一定得要找出一個SOP(標準作業程序)的好辦法來才行。

手冊上說,因為蚯蚓沒有牙齒,餵食蚯蚓的食物應符合「細、濕、軟」的原則。列出以下幾點餵食蚯蚓應注意的事項:
A‧果皮 ─ 木瓜、西瓜、絲瓜‧‧‧‧‧‧切小塊。注意:柑橘類不要放。
B‧菜葉 ─ 切碎,越細越好。注意:菜葉如果水分多,要擠乾。
C‧剩飯 ─ 泡水軟化。
D‧吐司、麵包 ─ 置於表層並灑水。吃不完會發霉,但不會有影響。
E‧注意 ─ 避免食鹽、化學藥劑、農藥。
F‧食物不夠時,可用豆漿渣、茶葉或米糠代替。
G‧吃完再投食,投食量太多會有味道。
H‧除了上述的食物外,其餘廚餘都應該經過堆肥及腐熟,才適合餵蚯蚓。

有了以上幾點的概念認識後,這幾天下來,蚯蚓們應該能適應目前新的生活環境了;白天有安份守己,早、晚,也都有固定的生活規律。接下來就應該來做個「餵食」的實驗觀察了。

手邊上正好有幾片較枯黃的「青江菜葉」,和久放乾皺的水果「小番茄」,就把它們切碎、切小塊,集中放在基土上的一小區,不覆蓋基土,以便隔日的觀察,看看會不會有讓人吃驚的情形發生。


切碎、切小塊後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隔日後的觀察果真是讓人大大吃驚,食物都還存在,只不過是變得軟爛些、黯淡無光澤,還混雜了些許土,聞起來有一丁點的發酵酸味;看來蚯蚓確實有在這些食物上鑽爬蠕動過,但還不到可以吞下肚的程度呢!


經過一天時間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既然食物都已切得如此細碎,仍然不適宜蚯蚓可直接吃食的程度,那就拿磨碎成粉的「米糠蚯蚓飼料」,鋪灑一些在基土上,隔日再來觀察看看是否會被蚯蚓們吃光光?


在基土上灑些「米糠蚯蚓飼料」

啊!怎麼會這樣,事情發展總是不如預期呢!還是能看得到有米糠粉的存在。這下子不僅要讓人開始懷疑了,到底主要是眼睛看得到的「蚯蚓」在消化食物,還是眼睛看不到的「微生物」在分解食物啊?!


經過一天時間的米糠蚯蚓飼料
經過二天時間的「青江菜葉和小番茄」

結論:
與其這般費工夫,將餵食蚯蚓的食物,弄到符合「細、濕、軟」原則之下餵食,還有要分次控制投食的量,避免產生異味,招來果蠅和螞蟻
等諸多注意事項,倒不如將廚餘全部經過「堆肥」後,成為「腐熟或半腐熟」狀態下的「清香有機土」,再用來「一次投食」餵給蚯蚓們享用,您說是不是呢?!

沒有留言: